专家智库
服务热线:
0775-2135479

曹华:北京“老口味”蔬菜的守护人

发布时间:2017/10/20 发布者:管理员 文章来源:本站
曹华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职称,名优蔬菜专家,今年65岁, 1982年 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开始从事蔬菜生产技术工作,曾任蔬菜室副主任,小汤山特菜大观园副总经理。于2012年1月退休,退休以后凭着对蔬菜事业的热爱,仍坚守在基层一线,全年下乡天数在200多天,为北京郊区的蔬菜生产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曹华 高级农艺师
      多年前,曾有一批土生土长的北京“老口味”蔬菜,因其品质好、风味浓受到了市民的喜爱,但随着市场的丰富、种质退化和杂交品种的引进,“老口味”逐渐退出了北京市民的餐桌。近几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利用科技手段,恢复了北京“老口味”蔬菜的种植,并提升品质,让它们更适应市场需要,唤醒了“老北京们”舌尖上的记忆。
      作为北京市农业局12316三农热线首席蔬菜栽培专家,曹华从1968年参加工作就跟蔬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他放弃了从医、经商等各种机会,扎根泥土,一干就是49年。“因为从事农业几十年了,原来种过,现在眼看着这些品种被淘汰,心里不好受”。曹华跟蔬菜打了半辈子交道,对这些曾经的老品种有种说不出的感情。
老品质缘何消失了?
      曹华介绍到,“解放前主要集中在二环到四环路的四季青、南苑、小红门等11个乡,为皇宫贵族供应的叫‘细菜’,老百姓吃不到;北京人讲究,过节送两条黄瓜要修理整齐,用油纸包好,明清时大白菜也是名贵菜,每棵要用红绳捆好。”
      1932年出生的农民技术员王振林,就生在因种菜得名的菜户营,相传乾隆巡访路过,见四周全是围挡菜田的篱笆,便御赐命名。二环路建成前这里一直以种菜为业,王振林种菜60多年,到现在每天不下田还浑身不舒服。
      建国后,北京市主抓粮菜,蔬菜面积从不到10万亩迅速增加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20万亩,区域扩到丰台、海淀、朝阳、石景山等地。忆起当年的老味道,王振林用“吃什么有什么味”来形容,“那时我在村里种菜,没虫子也不打药,有点蚜虫就用湿面粘,施肥去天宁寺拉粪干,摘了菜在身上蹭蹭就吃。”
      改革开放前后,全市人口迅速增加,加上计划经济购销体系,供应紧缺,市民全部凭本买菜。曹华记得,1978年结婚时他跑遍四大菜市场只买到白菜、萝卜、土豆,最后托人从四季青弄了12条黄瓜,宝贝得像金子一样用小被子裹起来。如何让老百姓吃饱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问题。
      80年代中期开始,情况完全变了。施行“双轨制”农副产品放开,开展“菜篮子工程”主攻单产,商品化育种水平不断提升,放开购销大量外埠蔬菜进京……过程中,“老口味”品种由于产量低、不抗病,很快就被产量高、抗病性强的杂交种所替代。
      1984年,曹华作为技术人员参加大白菜地头定价,新推的杂交种棵大帮子大,每亩产量近2万斤,收成400元;而“核桃纹”棵小叶嫩,虽好吃,但亩产不过万斤,单价虽略高但收入仅160元。相形见绌,市场选择下,菜农们很快淘汰了品质好的“核桃纹”等老品种。
      到90年代中期,蔬菜产量已比改革开放初增加了1.4倍,老百姓吃饱了,全市人均日供蔬菜1斤左右,可以说想啥吃啥,可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老口味”却濒临绝种了。
从“想啥吃啥”到“啥好吃啥”
      直到近几年,北京长年菜田保有量稳定在60万亩,大多从近郊转移在远郊区县,加上外埠的“进京菜”,全市鲜菜年上市量稳定在800万吨以上,按人算,日均消费蔬菜2斤左右,老百姓不再想啥吃啥,转而更加关注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2007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北京特色农产品资源的调研与搜集,从此开始了恢复土生土长北京“老口味”蔬菜的努力。
恢复“老口味”的难点
       “老口味”一定是过去和现在都受市民喜爱,品质好、风味浓的品种。其中大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农家品种,也有早期由育种单位引进和培育的名特品种。”
      首要难点是恢复种质资源。许多老品种都要到农科院资源库中去寻找,但由于纯度不足等原因恢复起来难度很大。为了寻找这些遗落的种子,曹华形容自己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就拿恢复的第一个品种心里美萝卜来说,找了多家种子公司、北京的种质资源库、向同学、亲戚朋友的多方打听之下,曹华才从北京绿金蓝种苗有限公司找到一些老北京心里美的种子。但是种子的数量还是达不到推广的要求。后来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曹华找到从事蔬菜种植60年的老把式王振林,得到了一些比较纯的心里美萝卜种子和其他的老品种种子。
      最早在生产队当统计员负责筹集农资的王振林,发现哪个品种好种完就留秧打种,最早没有冰箱冰柜,就打籽晾干,放进小纸袋并仔细做好标记;有了冰柜,就将种子冻起来,放个十七八年不变质,“苹果青”番茄就是这样冰封了30年后被“唤醒”的。
      为了保证品质,每隔几年,老王都要对储藏的种子提纯。有一次,他借用其他单位的冰柜存种,那家单位突然撤销了,辛苦留下的原种不知去向,老王心疼得直跺脚。“比如五叶茄、电灯泡茄子都难找了,还有结头瓜,一咬满屋香,真是可惜。”
      种子解决了,但生产环境变化了,栽培技术也要有新突破。经过几年摸索,推广站率先在四个品种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规程。针对有机肥减少的变化,他们通过生物菌腐熟有机肥或直接将生物菌肥施到地里,再配以麻渣、豆饼,能有效减少随水冲施有机肥带来的细菌感染;针对病虫增多的变化,他们采取农业措施轮作倒茬,配以黑光灯、糖醋盆、防虫网等物理措施,再加上辣根素、除虫菊、引入“天敌”等生物措施集中防控。
从“啥好吃啥”到追求风味
      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北京作为高端农产品的消费大市场,近几年市民逐渐开始追求蔬菜品质,思念起失传了几十年的老味道,这味道是冬储大白菜的清苦,是萝卜白菜保平安的知足,更饱含着“四九城”的乡愁。
      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需求,曹华提出“六老”的理念:一是老品种,突出不仅市民喜欢吃,还要菜农喜欢种,比较效益要明显高于大路菜;二是老时间,选择最适合种植、采收、上市的节点,比如番茄4-6月上市口感最佳;三是老地块,选择土壤类似的栽种地点,比如以前大兴区西红门、海淀区罗道庄丰台区陈留村等最适合适合种植花叶心里美萝卜,现在经调查选在土壤类型相似的丰台区南宫村、大兴区庞各庄村等最适合种出口味好的产品;四是老把式,请王振林等具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老菜农传授技艺;五是老传统,发挥北京历史上精耕细作的优势;六是老方法,主要是整修和储藏,比如用传统土窖在1~20度、85%湿度下储藏大白菜口感最好。
      所有的“老”准确抓住了本质,从而打通了“新”的道路。从2011年开始,推广站陆续在北京市七个区县的16个基地推广“老口味”蔬菜。
      海淀区是北京蔬菜传统种植区域,该区农科所也较早恢复老品种种植,他们尽可能采取老方法,宁愿降低产量也绝不打农药。去年冬天心里美萝卜成熟时,基地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乏从东郊赶来、跋涉六七个小时的老年人,还有从上海、石家庄等地闻讯而来,为家里老人献孝心的年轻人。
      丰台区推广站冷如新说,近两年很多农业园都有种“老口味”的积极性,拿心里美萝卜看,一个一斤多的萝卜最少能卖10元,亩效益有4~5万元,相当一般萝卜的5倍以上。
曹华 高级农艺师
科技助力老品种回归
      向种质资源保存机构引种、在民间搜集“沧海遗珠”,在种植基地扩繁。
      时代不同了,北京的蔬菜种植不再一味追求产量;曾经的老口味儿成了人们日益牵挂的念想,于是恢复老口味的工程提上日程。但想种老品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种子从哪里来?曹华介绍:恢复老品种时种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向种质资源保存机构引种,二是在民间考察中搜集这些“沧海遗珠”。
       一开始,这些老品种只是躺在国家种质资源中期库里乏人问津的几十粒种子,或是农民家墙角下自产自食的几株小菜,但在这些搞种子研究的人眼中却是宝贝,像七叶茄子、小八趟玉米、柿饼冬瓜等品种都是从京郊农户手里淘换回来的。
      种子来源不一、纯度不高,到底哪种最接近老品种原本的品种特性?曹华介绍说,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连续五年联合各区开展地方特色农作物资源的田间展示,通过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对各个作物的品种进行去杂提纯,找出最地道的老品种。
      为了加速提纯复壮的进程,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还到海南种植基地进行扩繁工作,“在北京只能一年种一季,而在海南一年可以种两季,这样就可以更快选育出最优秀的种子,科研人员由此形成了‘春在北京,冬赴海南’的工作模式。”
      一次,工作人员在海南工作期间遭遇超强台风“海燕”,三亚附近最强风力达到了14级。“十几天的工作成果毁于一瞬间,已经露出头的玉米苗全部淹没,育苗盘、大棚的棚膜纱网被吹得七零八落,基地连续三天断水断电……”
      经历了6年的风风雨雨,从许多品种中选出田间表现好、特征特性明显、具有应用价值的10个品种,在京郊有一定知名度的观光采摘园区、农庄进行生产示范,得到示范户的一致好评。
      顺义区杨镇沙子营村一个农庄的经理告诉我们:“这种‘粉红甜肉’柿子就是有‘柿子味’,现在‘糖拌西红柿’简直成了我家的招牌菜,很多顾客吃过后都会要求‘老板,再来一盘!’”
  “老口味儿”重回餐桌
      老口味儿不仅有着独特滋味,更承载着记忆中的乡愁。为了留住老百姓舌尖上的“乡愁”,近年来,北京市农业部门逐步恢复种植传统蔬菜,一度“失传”的老品种又重现市场,让老百姓又能享受到地道的老北京滋味。
      曹华解释,恢复老品种,不是要取代新品种,也不是要把所有老品种蔬菜都一股脑儿地恢复种植,而是要从中选优恢复。恢复的不是产量,而是那些传统的蔬菜风味。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恢复老口味蔬菜品种过程中,是把它当作一项对蔬菜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来做,通过民间力量,收集传统、濒危的老种子,建档案,留存种质资源。同时,对老品种的恢复尽量做到成系统,从品种、选择种植地块、栽培技术、包装、贮存、销售再到烹饪方法,全方位开发。
      北京老口味品种挖掘推广工作,能弘扬老北京传统文化,并能满足讲究生活质量人群的需求,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曹华 高级农艺师
      作为恢复北京传统老口味蔬菜品种保护工程的推动者之一,已过花甲之年的曹华仍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本该是退休颐养天年的年岁,却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依旧起早贪黑,深入农村指导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现在,曹华每周还会准时去农业局12316接线房里认真接听农民打来的咨询电话,给农民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曹华说:“农业无小事,一个电话就可能关系到农民 一年的收成,公益热线不能有死角,要360°全方位地服务农民的科技生产,这才是我们12316热线专家最大的快乐”。
      “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曹华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诺言。
      2017年4月,曹华老师被评选为“12316十周年系列活动最受农民欢迎的十佳专家”,小伙伴们直呼实至名归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党建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友好处理!